台灣之光 – 國際巧克力師姐妹
從小在非洲生長的台灣姐妹Zela與Vivian 多年前,兩姐妹因緣際會 在非洲村民下認識了可可果 果肉可以直接吃,發酵曬乾能製成巧克力 兩姐妹的父親想著,如果經常跟村民購買可可果的話 採收可可果的村民就有一個穩定的工作 有穩定的收入就不用每天擔心下一餐在哪裡 姐妹聽了覺得,這是個可以同時回饋家鄉和非洲的機會!
執手的成都鄉愁- 俸云芸
出生於中國成都的云芸,畢業後就隻身到北京、廣州等城市獨自生活,除了過年見父母外,沒什麼時間返鄉,待慣大城市的她心裡想著:『如果能在鄉村生活那有多好』。偶然的台灣自助旅行體驗了鄉村生活,她更確信了這是她想要的生活樣態,二次訪台後,經朋友介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,身為青農的他,著實成為她想要的樣貌。
爺爺領進門的生態養殖白蝦
那本專屬於自家魚塭的媽媽手冊。 「爺爺從十幾歲開始從事養殖漁業 。 」 2014年從都市回到嘉義義竹鄉的謝戎宥, 說起魚塭歷史並提到,台灣早期都是用自然的養殖方式,但隨著氣候變化24節氣全都亂了
放牧雞蛋不過就是,不把雞當成生財工具而已
「只要你把牠當成寵物養,自然也就會善待牠了,不要把牠們當成是生財工具。」默默的他忽然這麼說起。 目前市面上多數的雞蛋多半以籠飼養殖,雞的一輩子只做進食、排泄
農村產業的影像寫手 – 黃名毅
耕作的、除草的、灑網的、收割的模樣,在阡陌之間農民們反覆千萬遍,鄉下裡太常見,常見到讓人以為平凡而且不值得紀念。 但在嘉義有一名攝影師,正在使用攝影機
正福茶園,蜜香紅茶的前、後味。
游正福原本是韌體工程師,家人認為當工程師很有願景的工作,所以對於他的回鄉務農持反對意見。 加上他抱持著"要為自家商品做出市場區隔"所致,與家人產生極大衝突
屏東在地精品 品嚐可可最純粹的感動
可可原產南美洲,目前廣泛種植於非洲、中南美洲、東南亞等地。但其實屏東氣候及環境都很適合可可生長,因此近年來內埔、萬巒等地區的農民紛紛投入可可種植行列。為了一探台灣可可特別之處